阅读历史 |

二百九十章 传国玉玺(1 / 3)

加入书签

孟长策抵达京城的当天,赵曜好奇地跑去看了热闹,然后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他感觉整个京城被读书人霸占了。他们都穿着儒服,站在道路两旁迎接孟长策。

迎接孟长策的队伍一直排到京城外三十里地,儒生们夹道欢迎孟长策的到来。赵曜听说孟长策所经之地都有人恭候欢迎。不仅如此,他们一路跟着孟长策,从外地来到京城。

赵曜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狂热和崇敬。虽然他们无比激动,但是并没有做出疯狂的事情来。不过,京城里一下子涌进这么多读书人,还是把京城的百姓和大臣们吓到了。

皇帝担心会出事,特意让禁卫军们维护京城的治安,并且还让沈虎他们亲自负责。

朝廷只安排李仆射带领太学的一些先生和学子迎接孟老先生,没有安排其他大臣迎接。

皇帝直接下令,任何大臣和皇子都不能仗着自己的身份去迎接孟老先生,更不能没有得到孟老先生的同意就去拜见他。

如果让他知道有人私下仗着身份强硬地去拜见孟老先生,一定严惩不贷。太子和代王觉得皇帝的这道圣旨就是针对他们,不想让他们接近孟老先生。

虽然太子和代王很气这道圣旨,但是他们并不敢抗旨。他们心里清楚,如果他们背着皇帝,偷偷地去拜见孟老先生,皇帝一定不会轻饶他们的。他们的父皇一向都是说到做到,绝不会心慈手软。

赵曜和八皇子,还有太子殿下在朱雀大道旁的茶楼的二楼观看孟老先生的大驾光临。

他们今天也是一副儒生的装扮。今天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儒生的装扮,以示对孟老先生的尊重。

赵曜趴在窗台上,看着楼下的书生们一个个神色狂热,语气激昂地大叫着“孟老先生”,不觉惊叹道:“没想到读书人这么疯狂!”这些读书人见到臭父皇,估计都不会这么激动。

八皇子眼带不屑地看着楼下那些犹如发了疯一样的文人学子们,不过他语气与有荣焉道:“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孟老先生,大家自然激动。”

站在八皇子身边的太子殿下赞同地说道:“是啊,能见到孟老先生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赵曜看着坐在马车里一直没有露面的孟老先生,在心里感慨道:孟老先生倒是淡定,从头至尾一面都没有露。

楼下不知道是谁带头,竟然背起《论语》来,而且从学而篇开始背。

他们的声音非常洪亮,响彻了整个京城的上空,听得所有人心潮澎湃。

太子殿下竟然也跟着背起《论语》来。接着八皇子也跟着背,赵曜非常倔强地没有跟着一起背。他读书笨,不太会背书才正常。

不得不说这么多人一起背《论语》,还真是震撼。在这一刻,赵曜感觉到了文气。

如果文气能看到的话,那么弥漫在整个京城的文气非常浓烈。

赵曜一边听,一边在心里咋舌:孟老先生的影响力还真是……用“惊天动地”来形容也不为过。

虽然知道孟老先生在天下文人学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但是赵曜是真的没想到孟老先生的影响力这么恐怖。

这就是当世大儒的地位和影响力吗?

难怪皇帝都不敢得罪大儒,面对大儒也要客气三分。

幸好真正的大儒只做学问,不插手干涉朝廷的事情,不然以他们的影响力,后果不堪设想。

赵曜心想:难怪天下的文人学子们都想要做大儒!不过大儒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不一定能出一个大儒,甚至有时候几十年,或者上百年都不会出一个大儒。前朝和陈朝都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大儒。

说起来孟长策的大儒身份,还是先帝定的。虽然孟老先生早就在天下文人心中是大儒,但是孟老先生在前朝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

孟老先生并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大儒。其实,他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大儒。大儒这个尊称是别人给他的,不是他自己定的。

在前朝时,孟老先生被当时的皇帝请出山,请他入朝为官,造福百姓。他当初是怀抱着期待入朝为官的,不过很快他就对前朝的朝廷感到失望。因为一件事情,他对前朝朝廷彻底心灰意冷,然后归隐山林。自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出山入市。

他一门心思地做学问,从不过问任何俗事。这些年,他编着了很多书,深受文人学子们的喜欢。

孟老先生编着的书,或者说过的话,都会被天下的读书人奉为圭臬。对了,他们皇子读的书都是孟老先生注解的。

可惜,孟老先生并没有得到前朝朝廷的认同。因为这事,天下文人学子们对前朝很不满。

孟老先生并不在意这件事情,但是其他读书人却非常介意。他们希望孟老先生能得到朝廷的认可。

即使天下读书人把孟老先生视为大儒,但是得不到朝廷的认同,他这个大儒的身份就不太“正经”。

先帝曾亲自去请孟老先生出山重修礼乐规矩,但是被孟老先生拒绝了,先帝并没有因为责怪他,反而下旨封孟老先生为“大儒”。至于“圣人”的身份,孟老先生是万万不能接受,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圣人,也没有资格成为圣人。

自从以后,孟老先生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