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1章 常州上疏(2 / 2)

加入书签

开放海外商业贸易,减少对于内陆普通商贩的税收;

发行船引,增加国家财政,将财政压力转移到出海贸易上。

万历看着王文龙的文章,越看越觉得前后逻辑通畅,似乎这政策之中的道理还真是挺有说服力。

“这篇文章有些意思!”

万历皇帝边看边暗暗点头。

他有下决心实行这三条政策吗?当然没有,万历不是傻瓜,他当了这么久皇帝,也知道大明朝办事的方法,这三条政策每一条都涉及大量的权利分散和利益流转,想要实行一条没有个几年的忙碌都不太可能。

他没决心去做这样艰苦的工作,但是他却乐意于把这篇文章捧上高位,因为他已经找到搞事的抓手。

田义惊讶的发现万历难得露出了笑容,悄悄瞄了一眼皇帝此时正拿着的文告,他瞬间就有不妙的感觉。

这些文章他之前都已经是先浏览过一遍的,对于常州诸生呈上来的这三策记忆犹新。

田义连忙说:“陛下,处理朝议需得谨慎呀。”

万历笑着点头:“朕自然晓得,田大伴,记朕口谕!”

朝臣们不是要他听意见吗?他听就是了!

……

《旬报》报社。

徐学聚脸带笑容同时又有几分为难的走到王文龙的桌前:“建阳,咱们《旬报》这个月的利润算出来了,又比上个月高了五十两。”

王文龙笑着道:“报纸销售的火热,我们总不能故意控制吧。”

徐学聚说道:“万万想不到,咱们布政使司衙门有一日居然因为钱财太多而头疼。”

《旬报》在福州已经发行到第四个月,正是报账发了十一期,销量慢慢攀升到每期一千三百份上下。

这年头的书籍一版也就印个两三千册,不好卖的书,足够卖上半年才能消化得掉。

对比之下就知道《旬报》的销量数字多么惊人了。

这只因为《旬报》实在太有性价比,《旬报》现在已经发展到每期固定栏目就有三张十二个版面,内容包含:时事新闻、商业信息、小说杂谈、文艺板块、娱乐板块。

即使是没有增加页面的情况下,每张报纸至少也有三万字,三张报纸就有十万字。

而这样一份《旬报》售价是八十文钱,相当于普通人家两三天的工资。

别以为这价钱贵,其实这价钱相当合算。

此时一部大部头小说也就是五十到八十万字的字数,而这样一部书的售价至少二两银子,一部小说分成十几册,每册也需要一百多文才能买到。

而这样的小说往往印刷质量堪忧,而且里头有大量的车轱辘套话,相比之下,《旬报》所选取的文章短小精干,新奇有趣。

王文龙还特意让编辑部挑选符合各个文化层次人物的作品,其中不少兼具趣味性与易读性。

一切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这时市面上书籍的最大消费主力——大量只有低层次文化水平的小地主、小商人和市民阶级。

万历年间小说盛世“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卖时文不如卖小说”的局面就是由这些只具备低层次文化水平的百姓创造的。

他们看不懂经义学问,对太复杂的东西也没有兴趣,阅读就是为了满足旺盛的娱乐需求和想要了解外界的探索欲望。

而《旬报》比起这时市面上售卖的大多数小说更容易吸引住这些读者。

《旬报》上面连载的武侠小说,市井小说,还有各种市井新闻都让第一次接触这种娱乐产品的此时百姓看得如痴如醉。

一些来福州城做生意的商人,在街头巷尾碰到卖报纸的,出于兴趣买了一份,一读之后就放不下来。

一些进城赶集的富农和小地主也是在集市上买到报纸之后就看得津津有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