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五十五章 红火(上)(2 / 3)

加入书签

洼里人八工二,在马店集这样的大村可不好使,人七工三是必须的,不然压不住绝大部分人。

而且在马店集这样的村子,按人头分账头,也是要区分男女老少的。

壮劳力算整个,女人六七成,孩子、老人有些时候连一半也占不上。

除了粮食之外,村里的烧柴也是按这个分配的,人丁不够工分不够,别说粮食了,就是一年烧火做饭的柴火都不够用。

有些人家一天就吃一两顿饭,也是因为这方方面面的限制。

“胜利,你的意思是增加村里养老的提留?”

李胜利这话,王胜庭是听的明白的,公积金、公益金,可不是后世的说法,而是现在的说法。

这属于村集体的提留,公积金、公益金是上面的说法,一般的村子不会理会这种说辞。

每年必要的提留,不用别人招呼,村里也会留下的,这涉及到了第二年的生产,没人在这上面掉以轻心。

“差不多是这意思,帮扶的话就别说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我说的是让村里没法改嫁的妇女,出来兼着这个营生。

一个人照顾几户孤寡人家,全年不用出工,钱粮按照顶格的壮劳力来分配。

这茬开了,有些人家见了好处,村里人的养老,到时候就好解决了。

一些人家腾不出人手,一些人家腾的出人手,咱们把份子抬高之后。

自然有人找村里说这事的,这样一样,就能腾出很多劳力了。”

农村人养老,往后几十年都是难事一桩,一家有一个瘫在炕上的老人,就会牵扯到一家人的工分。

李胜利提出的就是集中养老,专人负责,免除社员们的后顾之忧。

这样不仅老人的养老环境会得到改善,各家的负担也会减轻很多。

当然,这样的集中养老,只适合马店集这样,开了额外买卖的村子。

山上村那种,除了老弱妇孺,壮丁不剩几个的村子,肯定不适合这样的模式。

在山上村,没有劳动能力的,也得强驽着去干活的,不干,真的吃不上饭。

“胜利,要不说还是你么,这话一说,我这老家伙也就有章程了。

走,进院瞧瞧。”

跟洼里的老哥赵满奎偶尔反复不一样,马店集的老支书王胜庭,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他的眼里只有一条,能让一村人不饿肚子,活计好赖无所谓。

马店集也是有传承的村子,一村管多少姓氏,哪家几乎都是沾亲带故的。

虽说马店集也有洼里四队那样的外姓生产小队,但一多半人都是沾亲带故,那也是实情。

这样的村子好调理,理顺了里面的关窍,一村人都能为你所用。

但也有不好调理的地方,涉及到了村里人的利益,这样的大村,别说跟你讲法了,到了争利益的时候,道理都不讲。

支书或是队长,招呼一声,不管对面是谁,村里人都是敢下手的。

到这样的村子里抓人,不跟老支书说好,除非调来部队挨家挨户的清查,派出所跟公社,都拿这样的村子没招。

提公粮这事,也就是王胜庭的儿子王庆平能做到,换了公社跟粮所的来了,挨揍那是轻的。

真打坏了,也就那么回事儿,只要王胜庭不讲道理,官司打到哪都没招。

进了院子,大致的扫量了一下,跟王胜庭说的一样,别说是家具了。

就是进门厅堂的中堂画,条案上的帽筒、花瓶、西洋座钟都摆的好好的。

这些东西或许没动过,或许是王胜庭又收集上来的,这位老支书,在马店集的话语权很重。

不说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能管,但说句话,没人敢反驳是肯定的。

就冲王胜庭当年敢保下王芷,这位老支书的胆气就是很正的。

老地主院,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防潮,一般的砖石院子,多半春夏会返潮,时间长了屋里难免有发霉的味道。

但王家的院子,没这方面的问题,站在屋里依稀还能闻到木头的味道。

王家在马店集的院子,多半也是拉了城里不知哪处建筑的材料。

院里铺的石板,都是大块的,一米宽两米长的样子,这也能看出来,那时候的人工跟现在一样不值钱。

“不错,就这院子了。

老支书,这里能开伙吗?”

院子李胜利很满意,他都是马店集的大当家了,住个地主院问题不大。

谁敢因为这个炸刺儿,不用老支书王胜庭出面,跟他一起开过会的二十个正副队长,就会大嘴巴子招呼他们。

如今在村里,村里的支书、队长之类,可都是打人的,惹了他们,不是一个嘴巴就是上去一脚。

赶上时机合适,挨一顿板锹,也得老老实实的上工干活。

“柴火什么的都备好了,烟筒也透了,你就只管住好了。

屋里的被褥,我也提前给你备了,都在村部放着呢。

年前这段,你就别挪窝了,正赶上咱们自己宰羊,好好在村里吃一段,将养将养,你看你瘦的。”

对李胜利,老支书这边主打的还是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