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5章 养鸡场的想法(1 / 2)

加入书签

转眼进入八月,村里的孩子开始进山采蘑菇。

张秀花尤其喜欢这个活动。小小的蘑菇,跟鸡肉一起炖,简直是世间美味。

这天她带着几个孩子进林子里采蘑菇,这时候最多的蘑菇是小黄蘑、灰黄蘑和榛蘑。

从林子里出来,每人都将自己的背篓装满了,只不过大小不同。

张秀花又热又累,其他孩子满嘴都是紫红色的果汁,在山里采蘑菇时也会采摘野果。

“走吧!回家!”

张秀花振臂一呼,孩子们立刻跟上。

等回到家,张秀花将蘑菇往帘子上倒,将它晾干之后,用塑料袋摘紧,可以留着冬天炖小鸡。

孩子们的蘑菇也往帘子上倒,就在这时,李建国从外面回来了。

这次一去就是半个月,孩子们看到他,立刻围上来,很快又躲开。因为李建国身上的味道并不好闻。

李建国嗅了嗅自己身上,的确有点味道,“火车上水很少,本来可以在铁路局的淋浴间洗漱,但是赶着最后一班车,急匆匆赶过来。”

有才撒腿往灶房跑,“爸,我现在就给你烧水。”

等李建国洗漱干净,孩子们已经将他带来的包包全部翻开。

这次是去上班,他没给孩子们带礼物,只买了些茯苓饼,听说是首都的特产。其实首都特产不止这个,但是其他东西不禁放。他不好带。

孩子们依旧吃得津津有味。

李建国擦了擦头发,而后去洗自己的衣服。他们家连珠珠都得自己洗衣服,他自然也不能指望张秀花给他洗。

不过张秀花在翻晒蘑菇,还会跟他说话,主要是说有才跟许老头去做席,遇到路匪的事情。

李建国将手里的衣服扔进盆里,脸上带了几分怒意,“人呢?”

“抓进去了。”张秀花让他不必担心,“有才好好的。虽然许老头生了气,后来有才给他赔礼道歉,又收了有才的五十个鸡蛋,他的气就消了。”

李建国长长松了口气,又一再叮嘱有才,“平时看你很机灵,怎么关键时刻犯傻了!钱再重要还能比你的命重要?”

有才乖乖挨训,一声不吭。

张秀花打圆场,“有才捡到一棵人参,我也看不懂是多少年的。正好你回来,你帮忙卖吧。”

她回屋找人参(实际是从空间取),拿到外面让李建国掌眼。

李建国到底比张秀花这个外来户懂,他以前也在山里采到过人参,“这个至少有七年。参有一种说法,叫做五年不为参。六年参已经成熟而且是正当季(1)。当然年头越久,价格越贵。”

他将人参放到烈日下暴晒,等他离开时,再拿去卖。

人参的事算是过去了,他这次回来后还打算办一件事。

“几个孩子的母亲忌日快到了,现在管得不严,我想带他们去烧纸。”李建国对陈招娣其实没有太深的感情。当初他怜惜她怀孕很辛苦,大部分工资都寄给她,就想让她吃点好的,补一补。可是她宁愿贴补娘家,也不给自己买补品,到最后身体太虚,没力气生产最后死了。

他很生气,但是人已经死了,他再气也于事无补。

张秀花有点惊讶,因为上辈子她见过许多夫妻,前头老婆(老公)死了,后头再娶,就当前面那个不存在。别说烧纸了,连孩子都不愿管。

“那你明天去供销社买点纸钱,再买点供果吧?”

李建国点头,随即又道,“我还想带孩子去一趟姥姥家,他们毕竟没了女儿。”

张秀花看向有才,他当即跳出来,“爸,我才不去。我之前差点没在他家冻死。他们根本不稀罕我这个外人。”

有才不想去,李建国也不强逼。他看向瑶瑶。瑶瑶也不想去,“我是丫头,他们不稀罕。”

只有珠珠一头雾水,李建国却道,“你妈是生你没的,你替你妈到姥姥姥爷家磕个头,就当替她尽孝了。”

也就是说珠珠必须去。珠珠从来没去过姥姥家,也不像哥哥姐姐那样排斥,闻言点了点头。

第二天,李建国就带三个孩子去亲妈坟前烧纸钱,还摆了些蜜三刀。

烧完纸钱,有才和瑶瑶回了家,李建国则骑着自行车,后面载着珠珠出了村子。

孩子们撒欢去林子里找蘑菇,张秀花则是去找大队长商量养鸡的事情。

去年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定下来,之后粉丝会越来越难卖。她想做点别的挣钱法子,思来想去,最好是搞养殖。

“现在上面对家禽没了限制,我能不能养鸡?”

她说的养鸡,自然不可能是十几二十只。大队长抽了口烟袋锅子,“你想养多少只?”

张秀花来前已经想过了,“我是新手,第一次规模化养鸡,先养五百只吧。”

养鸡厂一般至少养两千只,但她明面上能拿出来的钱也才一千五百块。就算加上之前她的存款,也不到两千,最多只能养五百只。

她觉得自己养得少了,但是大队长听到她的话,已经剧烈咳嗽起来,“什么?五百只?!”

这时候鸡蛋并不贵,一斤也才六毛七,这时候的小鸡仔都是社员自己用鸡蛋孵出来的。有的人不会,也会请别的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