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45章 三拜宰相(2 / 3)

加入书签

效率确实是高的多。

不过如此一来,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等宰相们,倒大部份精力都在政事堂决策审议了,三省的日常事务倒主要是交给副手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尚书左右丞等去干。

甚至如御史大夫、兵部、吏部、民部尚书也加衔进政事堂为宰相后,各自部门的事务,也由副手们主持。

宰相们踏入政事堂。

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李靖、中书令温大雅、侍中魏征、御史大夫张亮、民部尚书戴胄,

如今就六位宰相。

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地盘上,但魏征并不是首相,实际上政事堂设立以来,并没有首相这一说,武德朝时,裴寂得宠,自然是百官之首,可贞观以来,宰相更替频繁,皇帝也无意让某个宰相成为首辅,

所以到如今也一般是轮流当值,轮到的就负责主持会议,记录会议,最后呈报皇帝。

今天更直承旨,主持堂议,负责执笔记录的是中书令温彦博。

六位宰相就位,可温彦博没急着开始会议,

皇帝早有旨意,今天这场政事堂堂议,皇帝将亲临,并且还会召其它大臣来参与,这是场扩大会议。

有传闻武怀玉今天也会复出。

张亮忍不住问坐在那里不说话的右仆射李靖,“李仆射,晋国公今日真要复出吗?”

李靖抬了下眼皮,“不知。”

张亮又望向房玄龄,

房玄龄跟张亮关系不错,“亚相一会不就知道了。”

温彦博忍不住道,“如果今日圣人要让武怀玉复出拜相,我温彦博必将拼死力谏,”

张亮笑笑,“晋国公虽犯了点错,但也是很有本事的,况还刚立下北伐大功呢。”

“有功就能如此肆无忌惮,就能居高自傲,恃宠而骄吗?朝廷法度呢?这样的年轻人,如何能让他三拜宰相?

中枢若由这样人统领,这朝堂还不乱套?

上梁不正下梁歪!”

魏征出声支持了温彦博,虽然之前在如何安置突厥人的问题上,两人意见最为不同,甚至还吵的最凶,此后也是互相看不顺眼,多有相互攻击,但在武怀玉这件事上,魏征倒是也一样态度。

“我也觉得武怀玉不适合在中枢为相,太年轻了,总是容易犯错,一立功就飘,应当到地方上再历练历练,得磨练的成熟稳重一些,这也是为他好,否则再有下次,铸成大错,可就悔之不及,我们也是保护他爱护他。”

张亮笑呵呵的问,“那若是侯君集今日也要复出,大貂也要反对吗?”

“侯君集也应当去地磨练几年再说,出外放都督或是刺史。”魏征倒也是不偏自己学生。

聊了会。

又有一批官员到来。

却是中书侍郎颜思古、新任中书侍郎马周,黄门侍郎李百药,和刚召回朝的王珪,

尚书左丞韦挺,右丞刘洎。

兵部侍郎崔敦礼,吏部侍郎杨纂,殿中监周绍范,还有鸿胪寺卿唐俭,秘书监萧璟,少监虞世南,工部尚书段纶,刑部尚书李道宗、礼部尚书豆卢宽等。

“人都到齐了吗?”

温彦博见没人了。

“再等等吧,”房玄龄开口。

过了会,一身紫袍的内侍监张阿难出现,“皇帝驾到!”

众人赶紧去迎接。

李世民一身明黄团龙袍大步出现,他左右挽着武怀玉,右手挽着侯君集,

这场面,众人看的有点目瞪口呆。

温彦博扭头看了眼房玄龄,明显刚才他那句再等等,说明他早知道眼前这情况了。

皇帝牵着两人进政事堂。

“众卿坐。”

“堂议前,朕宣布几项任命。”

“鸿胪寺卿唐俭拜民部尚书,戴胄任吏部尚书,周绍范任兵部尚书,”

“戴胄仍参预朝政!”

“郑元璹拜鸿胪寺卿!”

“王珪拜黄门侍郎,令狐德棻拜殿中监。”

一连七道任命,但仅戴胄仍是宰相,其余人都没加衔拜相。

连前宰相王珪这次突然召回,也仅是授黄门侍郎,并没有复相。

“宋国公!”

李世民点名,

萧瑀上前,“臣在。”

“加宋国公特进,复令参预朝政。”

萧瑀贞观朝

长孙无忌坐在一边,目光一会望向萧瑀,一会望向武怀玉,一会又望向侯君集,满怀期待。

“太子少师武怀玉,以特进参预政事。”

“侯君集复右卫大将军,参预政事。”

果然,武怀玉和侯君集都复相,只是没再复其它职,侯君集没复兵部尚书职,武怀玉也没复吏部尚书更没复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等诸多职。

可毕竟还是复相了。

“陛下,臣温彦博反对侯君集武怀玉参预政事!”

“臣魏征也反对拜二人为相。”

·······

李世民坐在那,看着带头反对的这两位,一个中书令,一个是侍中,掌管中书门下二省,他们一起反对,

“此事乃朕经过深思熟虑方作出的决定,朕心意已决,你们不要再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