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6章 商人重利而轻义(2 / 2)

加入书签

节在那时,就如同现在武怀玉在朝中的情况,是皇帝的钱袋子。李渊刚入长安时,缺少军费,刘义节就想了个办法,让李渊下令把长安街上和宫苑的树全砍了,当柴火卖给百姓,于是伐街苑树为薪,以易布帛,岁得数十万。

派使者去蒲州警告裴寂。

始终不肯主动融入华夏,那么这些人哪怕在中原居住再久,他们也不是夏。

这就是天子卖柴的典故由来。

价格嘛,按市价,并没有说半卖半送。

然后,在动手前两天,河东老乡、商业上曾经的伙伴武士彟带着裴寂来拜访了刘世龙。

刘世龙以前跟武士彟一样,河东豪强,经商巨富,并称河东两大富豪,当年跟河北的巨富康婆也算是生意上有交往的。

皇帝对他的处置是将裴寂剩下的食邑真封全都收回,并将他这些违法的产业、非法所得的财产,全都没收。

武怀玉从刘义节把国库里的绢拉伸一尺获利这种手段,就知道这家伙没啥大志气,就是个贪利的奸商。

李世民都感叹万分。

康婆也很满意,他是个商人,擅长官商交易,如果武怀玉不收半点好处,那他会非常难安。

朝廷对裴寂还是留了点情面,或者说皇帝没着急,所以现在对裴寂的这些处置都没公开。

而且还抄到了刘义节的许多私钱作坊,以及偷挖盗采的许多矿场。

“查。”

裴寂、刘义节这两元勋功臣的这些不法行为,让皇帝阴沉着脸许久。

反正这笔钱财拿出来的时候,就没想过要收回去,只是没送到武怀玉私人手里,最后捐到了朝廷库中,他还是觉得有些遗憾的。

但到贞观朝,他就只能坐冷板凳了,如今降为少府监。

但早晚还是逃不过最后清算的,现在这些只是经济问题,还不足以让皇帝弄死他,或者说皇帝有意让子弹再飞一会,不想表现的那么绝。

商人不怕送礼钱,就怕别人不肯收钱,只要收礼,那拿人手软,总得办事的。

但武怀玉奏报天子,从刘义节名下抄出大量的金银珠宝钱帛,以及大量的田地庄园、水碾、车坊、邸店等,倒下一个刘义节,都抄出来一年户税不止。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看来有必要好好调查一下,跟皇帝认真讲明其中厉害,得以防万一,未雨绸缪。

少府监是掌管手工业的部门,甚至也管铸钱。

不过也让武怀玉看到了如今中原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唐居然有大量的东迁粟特人,这些人的势力还挺强,朝中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皆实封国公,更是凉州百年豪族,世袭的商团萨保。

刘世龙甚至还能到处做生意赚军费。

“哦?”

刘世龙这个长乡就被王威二人视为心腹,参与了这个谋划。

支度司的账上,国家财政陡然就有了一大笔活钱了。

武怀玉对三阶教、裴寂、刘义节的三连抄,所获的田宅钱帛奴隶牲畜等财产所得,比朝廷收三年税还多。

可实际上以现在的情况,这八座水碾、十顷良田,谁会市价出售?

早朝后,

皇帝特意听取了武怀玉的奏报。

已经赶回老家蒲州的裴寂这次也被查了,私钱作坊、偷采矿山,侵占的田地,违法高利放贷等等。

身为主管铸钱和百工的少府监,自己大搞私铸,还把宝贵紧缺的铜料,流入到他自家和裴寂家。

如果是鲜卑那样主动汉化的还好,可粟特人虽东迁大唐,散居各地,但他们始终保留聚族而居,仍沿袭自己的传统,甚至用拜火教团结粟特人,这些都是很大的隐患。

可惜武怀玉只是笑了笑,却摇了头。

康婆还告诉怀玉一件事,刘义节之前为宫廷采购珠宝,结果就故意跟商人勾结,高价购买,实际那商人都是他找来的托,公然贪朝廷的钱。

内情没在殿上公布。

这办法挺有奸商特质,明明一匹绢四十尺,他非要把绢给拉伸扯长,硬扯长一尺,每匹扯出一尺,给他弄来十多万段供军。

三日后,

金殿之上宣诏,太原十七元谋功臣之一、贞观四十八实封功臣之一,曾任过光禄卿、太府卿的现少府监、葛国公刘义节,坐罪当死,念其旧勋,收回免死金牌,免官夺爵,除籍为民,流放岭南钦州,家产籍没。

而且这些粟特人有一个特点,哪怕东迁百余年,他们仍保留着粟特人的许多传统,甚至他们在中原都是大分散、小聚居,每处的粟特人,其实都是聚集定居,甚至是坞堡、庄园自治。

“陛下,臣身兼数职,确实顾不过来,尤其如今判支度的职责更重,新增二十四案,臣忙不过来。

臣请求陛下选一重臣专判度支,甚至是加衔拜相,专为计相,为陛下分忧理财。”

“臣举荐开府仪同三司、前右仆射、赵国公长孙无忌专判度支,担此要职!”

对武怀玉的这个举荐,李世民只是笑了笑,“朕考虑考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