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章 拳头(2 / 3)

加入书签

有虫蛀叮咬。

随后自然是官场的酒席。

“糟糕,是活人。”

正常来说,提学督掌学籍,与执掌州府大权的知州知府权力覆盖面区别很大,往往可以看做平级。

他神情平静,一如既往地讲述蒙学的内容,反倒是。

而是胡村的村老,还有一个不认识的男子,身着缎子衫,显然有点身份。

“难道真有鬼?”

周清跟着入席,随波逐流的应答,中规中矩。

故而才有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若是周清成亲,这些人如果来参加,肯定能收不少礼钱。

在有功名的读书人圈子里,称生员为老友,童生为小友。

不过少年人得志未必是好事。

一个年轻的案首,将来的前程不言而喻。何况周清还是陆提学亲自点中的案首。

不过见先生平静,学生们也跟着情绪趋于稳定。

七品县官下乡,鸣锣响七下,从五品知府、知州下乡,则是响九声,若是掌管一路的长官,如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等下乡,则是十一声。

一路上,许多村民迎在村口,跪在道路旁,避开官轿。

若是要做上乘的八股文,则需要更深一步对经义的理解,得解读名家,若有人指点,则是更好了。

还是得有长久的营生。五香丸的事,还得接着做。

“宗师上午便要来村塾考察学风,此次关乎江州城教化的功绩,非同小可。如果能使宗师欢欣离去,本里和胡村,定然感激不尽。”张里正面色微微肃然。

只是提学往往是二甲以上的进士出身,运气好的,甚至点过翰林,论科举的尊位,往往比一般知府知州高。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里正和一个官员,到轿子前见礼问好。

当然,真犯了这些地头蛇的利益。皇权不下乡,他们才是乡里的土皇帝,真发起狠来,连知州老爷也要头疼。

虽然临到时,有些许慌乱。

目前看来修炼就是个无底洞,根本填不满。

“定个小目标,我要再活五百年。”

陆提学因为掌管附近几个州府的童生试,提学衙门治所在江州,因此级别比知州略高,故而响了十声。

只是提学今日对周清的态度,足以让陪提学下乡的其他人见识到陆提学对周清的亲厚。

若是一般的塾师,他肯定面容板肃,带着命令的口吻。

考虑到周清的来头,语气自然和往常对待村里的穷酸不同。

由此可见,周清在科举一道的潜力和天赋。

这开篇上次在家里打坐默诵时,还害得他灵魂出窍。

身体在每次练完功,产生的神秘热气游荡下,过了一夜后,不会有丝毫锻炼产生的疼痛。

过了一会,先到的不是学生。

最后总算招待好了陆提学,并叮嘱他在州学开学时两人再相见。除此之外,倒无别的嘱托。

前提是要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

一路上,用鹿戏的发力技巧,锻炼腿脚。到了村塾,浑身冒起热汗。将书箧放下,周清立刻瘫在椅子上。

张里正微微拱手,“那么就拜托周相公了。”

“周相公,这是本里的张里正。”

因为提学掌握附近几个州府秀才的学籍,不但能主持道试,还有资格开除生员,剥夺其身为秀才的特权。其权力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伸了伸懒腰,到了庭院,在桑树下对比昨日留下的身高划痕,居然高了一点点。

但周清是他亲自点中的案首,关系天然亲厚,于是直呼其名,也不算轻视,反而是不避嫌,以示亲厚的意思。

接下来提学考较了一下村塾学生们的学问,但都是大略考过。

毕竟只有豪强胥吏们出马,才能顺顺利利收到赋税,安排徭役。

咚!咚!咚!

鸣锣响了十下。

互相见礼。

不一会,腿部的疲劳一扫而空,增加了些许力量感。

否则这些人暗中组织一场民变,县官等都可能丢乌纱帽,知州知府都要被严厉追责。

见得女子靠近,周清无暇细想。

接下来自然是客套的官场话,说什么一切从简。县令以下,村老、里正、豪绅一一围绕提学身边作陪。

“周某自当尽力。”

不过周清是秀才,见三品及以下的官员不用跪。一路的最高长官,经略安抚使也不过正三品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达者才能兼济周围。他现在还是穷。不过可以通过村塾的教书,让学生们把握住改变命运的机会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至少这个时代,读书的作用很大。

陆提学随便抽查,周清每每能答上来,而且沉着应对。

周清于是停止上课,整理好衣服,带着学生们到村塾的大门前迎接。

树影斑驳,还有一阵诡异的阴风无端吹起,吹得周清禁不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